论文目录 | |
中文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绪论 | 第8-14页 |
(一) 研究的缘起 | 第8-9页 |
(二) 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(三) 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(四) 研究思路和方法 | 第12-14页 |
1. 研究思路 | 第12-13页 |
2. 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一、方大曾的传奇一生 | 第14-21页 |
(一) 学生时代的忧国情怀 | 第14-17页 |
1. 结缘新闻事业 | 第14-15页 |
2. 关注社会民生 | 第15-16页 |
3. 心系家国命运 | 第16-17页 |
(二) 屡赴前线的执着坚持 | 第17-19页 |
1. 一次次的奔赴前线 | 第17-18页 |
2. 民族使命的驱使 | 第18-19页 |
(三) 迷失战火的青春之殇 | 第19-21页 |
二、方大曾的战地新闻摄影作品分析 | 第21-65页 |
(一) 多角度的拍摄内容 | 第21-44页 |
1. 关注平凡大众 | 第22-26页 |
2. 直面战场上下 | 第26-34页 |
3. 揭露社会问题 | 第34-36页 |
4. 民风民俗 | 第36-42页 |
5. 其他 | 第42-44页 |
(二) 立体化的摄影语言 | 第44-55页 |
1. 构图突显线条感 | 第44-48页 |
2. 景别突出感染力 | 第48-52页 |
2. 视角塑造震撼效果 | 第52-55页 |
(三) 灵活的体裁呈现形式 | 第55-65页 |
1. 单幅图片新闻 | 第55-57页 |
2. 专题系列图片 | 第57-65页 |
三、方大曾的战地新闻报道分析 | 第65-84页 |
(一) 报道内容丰富 | 第67-72页 |
1. 细致刻画各类人物 | 第67-68页 |
2. 多角度报道事件 | 第68-70页 |
3. 介绍各地民风民俗 | 第70-72页 |
(二) 报道形式多样 | 第72-76页 |
1. 访问 | 第72-73页 |
2. 特写 | 第73-75页 |
3. 小故事 | 第75-76页 |
(三) 结构布局巧妙 | 第76-79页 |
1. 纵式结构 | 第77-78页 |
2. 横式结构 | 第78-79页 |
3. 纵横结合式结构 | 第79页 |
(四) 写作手法灵活 | 第79-84页 |
1. 对比描写 | 第79-80页 |
2. 讽刺描写 | 第80-81页 |
3. 直接引用 | 第81-83页 |
4. 环境烘托 | 第83-84页 |
四、方大曾及其作品的意义和贡献 | 第84-107页 |
(一) 社会价值 | 第84-94页 |
1. 揭露了日军的阴谋 | 第84-86页 |
2. 展现了民众的苦难 | 第86-89页 |
3. 记录了战争的爆发 | 第89-91页 |
4. 宣传了全民抗战的热潮 | 第91-94页 |
(二) 新闻价值 | 第94-103页 |
1. 新闻业务的突出贡献 | 第94-98页 |
2. 新闻专业主义的标杆 | 第98-103页 |
(三) 艺术价值 | 第103-107页 |
1. 现实美 | 第103-104页 |
2. 形式美 | 第104页 |
3. 内涵美 | 第104-107页 |
结语 | 第107-10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8-11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| 第110-111页 |
致谢 | 第111页 |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由于篇幅所限,此处不能完全刊载论文全部内容,如需完整论文内容,请点击下面链接去下载全篇论文的完整文档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