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文目录 | |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引言 | 第9-22页 |
一、研究背景与问题 | 第9-11页 |
(一)鲁迅形象及《野草》研究的时代变迁 | 第9-10页 |
(二)中西文化交流和借鉴日益繁密 | 第10-11页 |
二、研究现状述评 | 第11-18页 |
(一)大陆学者的鲁迅《野草》研究 | 第11-13页 |
(二)纯粹西方学者的鲁迅《野草》研究 | 第13-16页 |
(三)海外华裔学者的鲁迅《野草》研究 | 第16-18页 |
三、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8-20页 |
(一)研究目的 | 第18页 |
(二)研究意义 | 第18-20页 |
四、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20-22页 |
(一)研究思路 | 第20页 |
(二)研究方法 | 第20-22页 |
第一章 《野草》与文学研究之“魅” | 第22-30页 |
第一节“魅” | 第22-27页 |
一、文学研究之魅及其产生原因 | 第22-23页 |
二、《野草》“魅”之所在 | 第23-27页 |
(一)《野草》自身的多义性 | 第24-25页 |
(二)宏观学术潮流之影响 | 第25-26页 |
(三)微观个人因素之差异 | 第26-27页 |
第二节 《野草》之“魅”与东西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| 第27-29页 |
小结:从《野草》研究之“魅”到东西方学术研究之“魅” | 第29-30页 |
第二章 《野草》研究的“赋魅”色彩 | 第30-45页 |
第一节 大陆:走上神坛的鲁迅(50——70年代) | 第30-38页 |
一、左倾思潮影响下的《野草》研究(1949——1966年) | 第32-35页 |
二、极左意识形态迷魅下的《野草》研究(1966——1976年) | 第35-38页 |
第二节 欧美:冷战背景下色彩单一的鲁迅研究 | 第38-44页 |
一、赋革命向度之魅:捷克学者的《野草》研究 | 第39-41页 |
二、赋黑暗与病态之魅:美籍华裔学者夏济安的《野草》研究 | 第41-44页 |
小结:两种立场下的“赋魅”色彩 | 第44-45页 |
第三章 《野草》研究的“祛魅”倾向 | 第45-56页 |
第一节 大陆:逐渐走下神坛的鲁迅(1978年——) | 第45-49页 |
一、王富仁:“回到鲁迅那里去”的呼吁 | 第46-48页 |
二、钱理群:展现鲁迅悖论式的精神结构 | 第48-49页 |
第二节 欧美:形象日渐丰满的鲁迅(1970年代——) | 第49-54页 |
一、[美]林毓生:探究鲁迅意识的复杂向度 | 第51-52页 |
二、[美]李欧梵:颓废现代性线索中的《野草》 | 第52-54页 |
小结:对话交融中的“祛魅”倾向 | 第54-56页 |
第四章 《野草》研究:“赋魅”与“祛魅”间的交织纠缠 | 第56-67页 |
第一节 大陆:祛政治之魅而赋审美与启蒙之魅 | 第56-59页 |
第二节 欧美:祛偏见之魅而赋理论与想象之魅 | 第59-62页 |
第三节 反思:还原本貌与冷静审视 | 第62-67页 |
一、鲁迅研究:整合“魅”之表象而逼近“鲁迅”之本体 | 第63-64页 |
二、海外汉学:在冷静审视的基础上去伪存真 | 第64-67页 |
结语:《野草》研究之“魅”与东西方学术史评价 | 第67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3页 |
后记 | 第73页 |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由于篇幅所限,此处不能完全刊载论文全部内容,如需完整论文内容,请点击下面链接去下载全篇论文的完整文档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