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文目录 | |
致谢 | 第1-4页 |
内容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2页 |
绪论 | 第12-23页 |
一、研究缘起 | 第12-13页 |
二、研究现状 | 第13-19页 |
三、研究方法、意义及创新之处 | 第19-23页 |
第一章 时代境遇与思想根源 | 第23-43页 |
第一节 基督教进入宁波 | 第23-25页 |
第二节 美国长老会在宁波的早期活动 | 第25-28页 |
第三节 丁韪良入甬与谢行栋受洗 | 第28-37页 |
一、丁韪良来华 | 第28-30页 |
二、谢行栋受洗 | 第30-37页 |
第四节 严父谢志禧 | 第37-40页 |
第五节 谢颂羔的童年 | 第40-42页 |
小结 | 第42-43页 |
第二章 文化人格的形成 | 第43-55页 |
第一节 从育英书院到东吴大学 | 第43-47页 |
第二节 赴美求学 | 第47-51页 |
第三节 爱情与奋斗 | 第51-54页 |
小结 | 第54-55页 |
第三章 人生实践的过程及结局 | 第55-79页 |
第一节 初返祖国 | 第55-57页 |
第二节 加入广学会 | 第57-59页 |
第三节 经历\”一·二八\” | 第59-61页 |
第四节 \”既能说,又能行\” | 第61-64页 |
第五节 面对日本侵略者 | 第64-67页 |
第六节 转战成都 | 第67-70页 |
第七节 抗战胜利之后 | 第70-74页 |
第八节 1949年后的活动 | 第74-77页 |
小结 | 第77-79页 |
第四章 人生的拓展 | 第79-97页 |
第一节 与翻译出版界人士的交往 | 第79-80页 |
第二节 与教育文化界人士的交往 | 第80-85页 |
第三节 与丰子恺及弘一法师 | 第85-91页 |
第四节 与其他人士的交往 | 第91-95页 |
小结 | 第95-97页 |
第五章 文化理想的三个维度 | 第97-123页 |
第一节 对基督教文化的吸收 | 第97-108页 |
一、对基督教与科学的认识 | 第97-101页 |
二、与时俱进的基督教思想 | 第101-104页 |
三、对\”人格救国\”观念的发展 | 第104-108页 |
第二节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 | 第108-117页 |
一、对儒家文化的看法 | 第108-113页 |
二、对其他宗教的态度 | 第113-117页 |
第三节 宗教教育与人格的养成 | 第117-122页 |
一、人类离不开宗教 | 第117-120页 |
二、宗教教育为人格教育之本 | 第120-122页 |
小结 | 第122-123页 |
第六章 著译实践及其思想意蕴 | 第123-155页 |
第一节 编辑杂志 | 第123-125页 |
第二节 翻译工作 | 第125-134页 |
一、宗教类书籍的翻译/ | 第125-131页 |
二、对文学、历史、哲学、教育学作品的译介 | 第131-134页 |
第三节 文学创作 | 第134-153页 |
一、谢颂羔的文学观 | 第134-136页 |
二、散文创作 | 第136-139页 |
三、小说创作 | 第139-153页 |
小结 | 第153-155页 |
第七章 教育实践及其思想意蕴 | 第155-181页 |
第一节 编写教材 | 第155-163页 |
一、编写教材概况 | 第155-156页 |
二、所编教材的特点 | 第156-163页 |
第二节 为青少年提供读物 | 第163-170页 |
一、编译读物概况 | 第163-164页 |
二、《学生们的故事》 | 第164-170页 |
三、其他读物 | 第170页 |
第三节 英语教育工作 | 第170-180页 |
一、教授英语的目的 | 第170-172页 |
二、关于写作 | 第172-173页 |
三、关于阅读 | 第173-178页 |
四、编撰词典 | 第178-179页 |
五、与学习者互动 | 第179-180页 |
小结 | 第180-181页 |
第八章 社会启蒙实践的一种范式 | 第181-209页 |
第一节 基督教新文化运动 | 第181-184页 |
第二节 谢颂羔的启蒙方式 | 第184-186页 |
第三节 对建设现代公民社会的贡献 | 第186-208页 |
一、公民观 | 第186-193页 |
二、妇女观 | 第193-197页 |
三、家庭观 | 第197-208页 |
小结 | 第208-209页 |
余论 | 第209-217页 |
一、内部的他者 | 第209-210页 |
二、时代与命运 | 第210-213页 |
三、现代化的理想与追求 | 第213-21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17-227页 |
附录 | 第227-294页 |
附录一:谢颂羔年谱 | 第227-232页 |
附录二:谢颂羔作品系年(著译类) | 第232-279页 |
附录三:收录谢颂羔姓名或作品的部分工具书及著作 | 第279-282页 |
附录四:谢颂羔的相关照片 | 第282-294页 |
后记 | 第294-301页 |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由于篇幅所限,此处不能完全刊载论文全部内容,如需完整论文内容,请点击下面链接去下载全篇论文的完整文档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