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文目录 | |
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导论 | 第10-16页 |
第一章 陶渊明诗文集在韩国的流衍与传播 | 第16-49页 |
第一节 陶渊明诗文集传入高丽 | 第16-29页 |
第二节 陶渊明诗文集在朝鲜的传播与流传途径 | 第29-49页 |
一、陶渊明诗文集的翻刻与盛行 | 第30-44页 |
二、陶渊明诗文集流传途径的特征 | 第44-49页 |
第二章 陶渊明的人品和诗文批评 | 第49-109页 |
第一节 中国的陶渊明批评 | 第49-57页 |
一、南北朝:陶渊明批评的萌芽 | 第50-53页 |
二、唐代:对陶渊明的遮蔽 | 第53-55页 |
三、宋代:陶渊明的典范化 | 第55-57页 |
第二节 高丽时代陶渊明批评 | 第57-72页 |
一、高丽中期对陶渊明的认识 | 第57-62页 |
二、高丽后期对陶渊明的认识 | 第62-72页 |
第三节 朝鲜时代陶渊明批评 | 第72-106页 |
一、陶渊明人品批评 | 第72-84页 |
二、陶渊明诗文批评——兼论学陶 | 第84-106页 |
第四节 韩国文人对陶渊明人格与诗文的认识 | 第106-109页 |
第三章 韩国的山水田园诗对陶诗的接受 | 第109-129页 |
第一节 陶渊明田园诗与韩国的田园诗 | 第110-119页 |
一、崇尚自然与生活的自然 | 第110-113页 |
二、重农思想及走向农民 | 第113-119页 |
第二节 陶诗的闲情逸致与韩国的山水田园诗 | 第119-125页 |
一、陶渊明田园诗与闲情逸致 | 第119-121页 |
二、韩国的山水田园诗与闲情逸致 | 第121-125页 |
第三节 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接受成因 | 第125-129页 |
一、亲和自然的心愿 | 第125-127页 |
二、对山水怡情与寂静和谐的追求 | 第127-129页 |
第四章 “桃花源”意象在韩国的演变 | 第129-152页 |
第一节 中国对桃花源是否为仙源之论争 | 第129-134页 |
第二节 桃花源意象的衍变 | 第134-146页 |
一、高丽时代桃花源的人世化 | 第135-140页 |
二、朝鲜时代桃花源的实地化 | 第140-146页 |
第三节 对“桃花源”意象的接受与衍变成因 | 第146-152页 |
第五章 对《归去来辞》的接受与衍化 | 第152-178页 |
第一节 中国文人论《归去来辞》——兼论对韩国文人的影响 | 第153-158页 |
第二节 韩国文人论《归去来辞》 | 第158-160页 |
第三节 以“归去来图”论陶 | 第160-165页 |
第四节 韩国“次归去来辞”的演化 | 第165-178页 |
一、追从回归之志 | 第166-168页 |
二、“次归去来辞”与性理思想 | 第168-172页 |
三、论韩国“次归去来辞”的特点 | 第172-178页 |
第六章 “五柳先生”型人物形象与陶渊明的典范化 | 第178-209页 |
第一节 理想化的陶渊明“五柳先生” | 第179-182页 |
第二节 《五柳先生传》在韩国的流传 | 第182-186页 |
第三节 五柳先生型人物塑造与嬗变 | 第186-206页 |
一、《白云居士传》的士人形像 | 第187-191页 |
二、《浮休子传》的君子形像 | 第191-196页 |
三、《自传》的处士形像 | 第196-200页 |
四、《灵长山客传》的隐者形像 | 第200-206页 |
第四节 五柳先生的典范化与艺术化的人生 | 第206-209页 |
结语 | 第209-21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12-225页 |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由于篇幅所限,此处不能完全刊载论文全部内容,如需完整论文内容,请点击下面链接去下载全篇论文的完整文档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