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文目录 | |
中文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3页 |
绪论 | 第13-19页 |
一、灾难文学的界定与属性 | 第14页 |
二、灾难文学的写作意义 | 第14-16页 |
三、灾难文学的审美维度 | 第16-19页 |
第一章 灾难文学叙事中心的迁移 | 第19-51页 |
第一节 远古社会与神话传说 | 第19-20页 |
第二节 封建社会的灾难文学叙事 | 第20-29页 |
一、先秦至两汉时期散文中的灾难叙事中心 | 第20-21页 |
二、古诗词中的灾难叙事中心 | 第21-27页 |
三、明清小说中的灾难叙事中心 | 第27-29页 |
第三节 多灾多难的现代社会与灾难文学叙事 | 第29-37页 |
一、以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和残酷社会的控诉为叙事中心 | 第30-33页 |
二、以对执政当局的批判为叙事中心 | 第33-36页 |
三、以对解放区政府的歌颂为叙事中心 | 第36-37页 |
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灾难文学叙事 | 第37-45页 |
一、“文革”以前的灾难文学以拥护党的政策为主要叙事中心 | 第37-39页 |
二、“文革”以后的灾难文学以唤醒民族记忆为叙事立场 | 第39-45页 |
第五节 灾难文学作品叙事中心的规模化特征 | 第45-51页 |
一、以相同灾难类型为叙事中心进行的文学书写 | 第45-46页 |
二、以典型灾难事件为叙事中心进行的文学书写 | 第46-47页 |
三、以同一地域为叙事中心进行的文学书写 | 第47-48页 |
四、以细致场景还原为叙事中心进行的文学书写 | 第48-51页 |
第二章 灾难文学书写中的灾难意识流变 | 第51-81页 |
第一节 英雄的胜利与死亡 | 第51-64页 |
一、人类与自然斗争的胜利 | 第51-54页 |
二、人类与自然斗争的悲剧 | 第54-56页 |
三、人类对自然灾难的无奈 | 第56-60页 |
四、人类对自然灾难的屈服 | 第60-64页 |
第二节“人定胜天”的自我认识 | 第64-70页 |
一、解放区文艺对灾难的乐观书写 | 第64-68页 |
二、阶级斗争模式下乐观情绪的延续 | 第68-70页 |
第三节 灾难的变异 | 第70-78页 |
一、灾难导致对政治意识形态的变异 | 第70-73页 |
二、灾难导致对城市化恐慌的变异 | 第73-75页 |
三、灾难导致对心理压力的变异 | 第75-76页 |
四、灾难导致对悲伤情绪的变异 | 第76-78页 |
第四节 生态意识的展现 | 第78-81页 |
第三章 灾难文学审美维度的构建 | 第81-101页 |
第一节 灾难文学所具备的审美特质 | 第81-94页 |
一、恐惧之美,灾难意识的演化 | 第83-86页 |
二、悲剧之美,生命意识的树立 | 第86-89页 |
三、崇高之美,人性光辉的闪烁 | 第89-91页 |
四、回乡之美,灾后重建的渴望 | 第91-94页 |
第二节 大禹治水与诺亚方舟—中西方灾难文学审美的异同 | 第94-98页 |
第三节 中国当代文学对自然灾难进行文学书写所应具有的审美维度 | 第98-101页 |
第四章 灾难文学叙事的前行方向 | 第101-120页 |
第一节 冲突与和解——向生态文学方向的突进 | 第101-105页 |
第二节 现实与虚构——科学幻想的介入 | 第105-109页 |
第三节 深度书写——对“即时性”写作的避免 | 第109-113页 |
第四节 新世纪的“福音”——揉入宗教哲思的救赎 | 第113-116页 |
第五节 图像与文字——读图时代的冲击与突围 | 第116-120页 |
结语 | 第120-12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2-124页 |
附录 | 第124-130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| 第130页 |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由于篇幅所限,此处不能完全刊载论文全部内容,如需完整论文内容,请点击下面链接去下载全篇论文的完整文档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