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文目录 | |
摘要 | 第1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7页 |
绪论 | 第17-37页 |
上编:《红楼梦》戏曲研究 | 第37-208页 |
概述 | 第37-69页 |
第一节 清代《红楼梦》戏曲 | 第37-45页 |
第二节 民国时期《红楼梦》戏曲 | 第45-56页 |
第三节 建国后《红楼梦》戏曲 | 第56-69页 |
第一章 《红楼梦》戏曲的多元文化特征 | 第69-107页 |
第一节 清代《红楼梦》戏曲的都市发展 | 第69-78页 |
一、北京的《红楼梦》传奇 | 第70-73页 |
二、扬州、上海的《红楼梦》戏曲 | 第73-75页 |
三、广州的《红楼梦》戏曲 | 第75-78页 |
第二节 民国时期京、沪《红楼梦》戏曲的繁荣 | 第78-90页 |
一、新式文人与《红楼梦》戏曲 | 第79-83页 |
二、观众群体的变化与《红楼梦》戏曲 | 第83-85页 |
三、传媒与《红楼梦》戏曲 | 第85-88页 |
四、竞争机制对《红楼梦》编演的影响 | 第88-90页 |
第三节 建国后《红楼梦》戏曲的多元文化 | 第90-107页 |
一、意识形态文化对《红楼梦》戏曲的束缚 | 第91-93页 |
二、诗意文化对《红楼梦》戏曲的浸润 | 第93-96页 |
三、民间文化对《红楼梦》戏曲的濡染 | 第96-107页 |
第二章 《红楼梦》戏曲人物形象的嬗变 | 第107-181页 |
第一节 清代红楼戏人物形象 | 第107-123页 |
一、黛玉形象的本色与“润色” | 第107-111页 |
二、宝玉形象的“误读”与修正 | 第111-114页 |
三、设立专折(出)塑造红楼女性形象 | 第114-120页 |
四、《红楼梦》人物的全景式塑造 | 第120-123页 |
第二节 民国红楼戏人物形象的新变 | 第123-140页 |
一、宝黛形象的微妙变化 | 第124-129页 |
二、红楼丫头聪慧率真形象的再现 | 第129-135页 |
三、“红楼”女性形象承载起婚恋主题 | 第135-139页 |
四、贾政等人物形象的时代特点 | 第139-140页 |
第三节“十七年”红楼戏人物形象的意识形态化 | 第140-159页 |
一、反抗者晴雯等人物形象的塑造 | 第141-146页 |
二、施恶者王熙凤等人物形象的塑造 | 第146-151页 |
三、徐进等剧作家对宝玉形象的刻画 | 第151-156页 |
四、“十七年”间红楼戏人物塑造的创新之处 | 第156-159页 |
第四节 新时期红楼戏人物形象平民化 | 第159-181页 |
一、宝玉成为新时期红楼戏的主角 | 第159-166页 |
二、“小人物,唱大戏” | 第166-177页 |
三、对王熙凤、薛宝钗等人物的“包容” | 第177-181页 |
第三章 戏曲名角与红楼戏 | 第181-208页 |
第一节 名角竞演红楼戏 | 第181-195页 |
一、清代戏曲名角与红楼戏 | 第182-186页 |
二、民国戏曲名角与“红楼戏” | 第186-190页 |
三、建国后,戏曲名角与“红楼戏” | 第190-195页 |
第二节 戏曲名角对“红楼戏”的艺术创新 | 第195-208页 |
一、对红楼人物的深情演绎 | 第195-201页 |
二、对红楼戏的创新演绎 | 第201-208页 |
中编:《红楼梦》曲艺研究 | 第208-322页 |
概述 | 第208-239页 |
第一章 《红楼梦》曲艺的改编与传播 | 第239-260页 |
第一节 文人、艺人与“红楼梦”曲艺的改编 | 第240-248页 |
第二节 名艺人对“红楼梦”曲艺传播的推动 | 第248-252页 |
第三节 传媒与《红楼梦》曲艺 | 第252-260页 |
第二章 《红楼梦》曲艺的叙事特征 | 第260-278页 |
第一节 诗性叙事与书场叙事的结合 | 第260-268页 |
第二节 故事情节的铺陈与浓缩 | 第268-278页 |
第三章 《红楼梦》曲艺的人物 | 第278-304页 |
第一节 黛玉愁情的反复皴染 | 第280-286页 |
第二节 宝玉痴情的多面描摹 | 第286-289页 |
第三节 宝黛形象的世俗化描摹 | 第289-296页 |
第四节 《红楼梦》人物的多视角全面塑造 | 第296-304页 |
第四章 《露泪缘》的艺术成就 | 第304-322页 |
第一节 合乎情理与逻辑的情节编排 | 第304-307页 |
第二节 前八十回人物性格的延续与创新 | 第307-312页 |
第三节 丰富而恰当的艺术手法 | 第312-322页 |
下编:《红楼梦》话剧研究 | 第322-388页 |
概述 | 第322-335页 |
一、民国时期的《红楼梦》话剧 | 第322-331页 |
二、五十年代至新世纪的《红楼梦》话剧 | 第331-335页 |
第一章《红楼梦》话剧主题的新变 | 第335-357页 |
第一节 家庭伦理主题的浅俗与劝诫 | 第335-340页 |
第二节 女性婚恋主题的时代意蕴 | 第340-345页 |
第三节 时事政治与民众苦难主题 | 第345-351页 |
第四节 民族性格劣根性的揭示 | 第351-355页 |
第五节 当代众生乱相的反映 | 第355-357页 |
第二章 《红楼梦》话剧的艺术手法 | 第357-369页 |
第一节 民国《红楼梦》话剧的新奇编排 | 第357-362页 |
第二节 新世纪《红楼梦》话剧的另类表达 | 第362-369页 |
第三章 赵清阁的《红楼梦》话剧 | 第369-388页 |
第一节 忠实于原著的改编原则 | 第370-372页 |
第二节 重视舞台效果的改编技巧 | 第372-379页 |
第三节 改编者思想的适度表达 | 第379-388页 |
结语 | 第388-39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91-40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| 第403-404页 |
致谢 | 第404-405页 |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由于篇幅所限,此处不能完全刊载论文全部内容,如需完整论文内容,请点击下面链接去下载全篇论文的完整文档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