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文目录 | |
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7页 |
引言:传播与我们 | 第7-8页 |
1 绪论 | 第8-21页 |
1.1 研究源起与选题意义 | 第8-10页 |
1.1.1 我国传播本土化研究范畴的拓展 | 第9-10页 |
1.1.2 传播本土化阵地建设的需要 | 第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4页 |
1.2.1 国外仪式文化的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2.2 国内村落秧歌文化活动的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2.3 已有研究的不足 | 第13-14页 |
1.3 理论基础:传播仪式观理论 | 第14-17页 |
1.4 研究问题与方法(研究内容、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方法) | 第17-18页 |
1.4.1 研究内容、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| 第17页 |
1.4.2 采取的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5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| 第18-19页 |
1.5.1 研究的特色点 | 第18页 |
1.5.2 研究的创新之处 | 第18-19页 |
1.6 其他说明 | 第19-21页 |
1.6.1 个案选择 | 第19页 |
1.6.2 田野工作经历 | 第19-21页 |
2 乡村与秧歌 | 第21-27页 |
2.1 洼里秧歌:概念、历史与特点 | 第21-22页 |
2.2 洼里村:自然与人文概貌 | 第22-24页 |
2.3 一场乡村秧歌仪式表演 | 第24-27页 |
3 传播仪式观:时间与空间—对洼里秧歌仪式的传播学解读 | 第27-29页 |
3.1 时间上的维系 | 第27-28页 |
3.2 空间上的共享 | 第28-29页 |
4 传播仪式观下山东洼里秧歌的变迁 | 第29-34页 |
4.1 传播主体 | 第30-31页 |
4.2 传承方式 | 第31-32页 |
4.3 符码编制 | 第32-33页 |
4.4 传播功能 | 第33-34页 |
5 传承:村落传统仪式文化内容分析 | 第34-36页 |
5.1 内容层面:导向正确——时代的需要 | 第34页 |
5.2 人文层面:以人为本——群众的基础 | 第34-35页 |
5.3 精神层面:认识提升——认同的回归 | 第35-36页 |
6 嬗变:村落文化仪式传播结构变迁 | 第36-41页 |
6.1 节点:生产与生活 | 第36-37页 |
6.2 关系:初级与次级关系 | 第37-38页 |
6.3 网络:整体到分散 | 第38-39页 |
6.4 变迁:仪式性与反仪式性 | 第39-41页 |
7 讨论与结语:作为生活方式的文化组织与乡村文化保护 | 第41-43页 |
7.1 作为生活方式的文化组织 | 第41页 |
7.2 乡村文化保护 | 第41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45页 |
附录一:山东洼里秧歌的经典鼓点 | 第45-47页 |
附录二:山东洼里秧歌剧本 | 第47-50页 |
致谢 | 第50-52页 |
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(著)及科研情况 | 第52页 |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由于篇幅所限,此处不能完全刊载论文全部内容,如需完整论文内容,请点击下面链接去下载全篇论文的完整文档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