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文目录 | |
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9页 |
1 绪论 | 第9-16页 |
1.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| 第9-10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0-14页 |
1.2.1 文化安全研究理论综述 | 第10-12页 |
1.2.2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理论综述 | 第12-13页 |
1.2.3 文化安全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理论综述 | 第13-14页 |
1.3 研究思路及内容框架 | 第14-15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14页 |
1.3.2 研究内容框架 | 第14-15页 |
1.4 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4.1 文献研究法 | 第15页 |
1.4.2 个案研究法 | 第15页 |
1.4.3 SWOT战略匹配法 | 第15-16页 |
2 研究的理论基础 | 第16-22页 |
2.1 文化安全相关理论 | 第16-17页 |
2.1.1 文化的概念 | 第16页 |
2.1.2 安全的概念 | 第16页 |
2.1.3 文化安全的概念 | 第16-17页 |
2.2 战略管理相关理论 | 第17-19页 |
2.2.1 战略管理的概念 | 第17-18页 |
2.2.2 文化战略管理理论 | 第18-19页 |
2.2.3 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相关理论 | 第19页 |
2.3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理论 | 第19-22页 |
2.3.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由来 | 第19页 |
2.3.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范畴 | 第19-20页 |
2.3.3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| 第20-22页 |
3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| 第22-27页 |
3.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现状 | 第22-24页 |
3.1.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基本情况 | 第22-23页 |
3.1.2 陕北民间艺术的管理现状 | 第23-24页 |
3.2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| 第24-27页 |
3.2.1 政府关注力度不够 | 第24-25页 |
3.2.2 思想观念滞后 | 第25页 |
3.2.3 群众参与意识淡薄 | 第25页 |
3.2.4 资金、技术缺乏 | 第25-27页 |
4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SWOT分析——以陕北民间艺术为例 | 第27-38页 |
4.1 陕北民间艺术SWOT要素分析 | 第27-33页 |
4.1.1 优势(S) | 第28-30页 |
4.1.2 劣势(W) | 第30页 |
4.1.3 机遇(O) | 第30-31页 |
4.1.4 挑战(T) | 第31-33页 |
4.2 陕北民间艺术的战略目标选择分析 | 第33-35页 |
4.2.1 战略组合分析 | 第33-34页 |
4.2.2 战略选择分析 | 第34-35页 |
4.3 陕北民间艺术实施战略管理的思路 | 第35-38页 |
4.3.1 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快出台相关扶持性政策 | 第35-36页 |
4.3.2 社会舆论需要战略性引导社会公众关注民间艺术 | 第36页 |
4.3.3 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区域性民间艺术保护与发展 | 第36-37页 |
4.3.4 个人亟待提高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| 第37-38页 |
5 文化安全视域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战略目标定位 | 第38-40页 |
5.1 文化强国战略 | 第38页 |
5.2 国际化战略 | 第38-39页 |
5.3 多样性、原真性战略 | 第39页 |
5.4 文化创新战略 | 第39-40页 |
6 文化安全视域下我国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战略管理的建议 | 第40-45页 |
6.1 落实政府的主导责任 | 第40-41页 |
6.1.1 科学构建宏观管理机制 | 第40页 |
6.1.2 建立完善相应的法律机制 | 第40-41页 |
6.1.3 继续完善传承人培养保护机制 | 第41页 |
6.2 推进社会的引导功能 | 第41-42页 |
6.2.1 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影响力 | 第41-42页 |
6.2.2 提升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 | 第42页 |
6.3 挖掘企业的市场功能 | 第42-43页 |
6.3.1 加快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化、商品化的进程 | 第42-43页 |
6.3.2 解决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战略管理资金问题 | 第43页 |
6.4 发挥民众的主体功能 | 第43-45页 |
6.4.1 重视当地群众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战略管理中的作用 | 第43页 |
6.4.2 发挥专家学者和民间智囊团体作用 | 第43-44页 |
6.4.3 加强我国区域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交流 | 第44-45页 |
7 结论与研究展望 | 第45-47页 |
7.1 研究结论 | 第45页 |
7.2 未来研究展望 | 第45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5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50-51页 |
致谢 | 第51-54页 |
附件一 | 第54-56页 |
附件二 | 第56-57页 |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由于篇幅所限,此处不能完全刊载论文全部内容,如需完整论文内容,请点击下面链接去下载全篇论文的完整文档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