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文目录 | |
论文创新点 | 第1-7页 |
中文摘要 | 第7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2页 |
绪论 | 第12-39页 |
一、选题的意义和研究对象 | 第12-20页 |
(一) 选题的意义 | 第12-15页 |
(二) 研究对象 | 第15-20页 |
二、学术前史综述 | 第20-34页 |
(一) 起步与发展 | 第22-26页 |
(二) 几个问题的讨论 | 第26-30页 |
(三) 理论框架运用和缺陷及一些建议 | 第30-34页 |
三、研究视角、研究方法及主要创新点 | 第34-39页 |
(一) 研究视角 | 第34-36页 |
(二) 研究方法 | 第36-37页 |
(三) 主要创新点 | 第37-39页 |
第一章 鄂豫皖苏区的形成与发展 | 第39-56页 |
一、鄂豫皖苏区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基础 | 第39-45页 |
(一) 近代救国思潮下的制度选择及苏维埃战略的形成 | 第39-40页 |
(二) 促成苏维埃革命的现实条件 | 第40-43页 |
(三) 鄂豫皖革命渊源的解析 | 第43-45页 |
二、鄂豫皖苏区的建立与发展 | 第45-55页 |
(一) 鄂东北、豫东南和皖西北苏区的建立与发展 | 第45-46页 |
(二) 鄂豫皖苏区统一的提出 | 第46-52页 |
(三) 鄂豫皖苏区的最终统一 | 第52-55页 |
三、小结 | 第55-56页 |
第二章 鄂豫皖苏区的文化动员 | 第56-77页 |
一、鄂豫皖苏区文化动员的谋划 | 第56-58页 |
(一) 文化动员的目的 | 第56-57页 |
(二) 文化动员工作的安排 | 第57-58页 |
(三) 文化动员的布局 | 第58页 |
二、鄂豫皖苏区文化动员的实践与表达 | 第58-68页 |
(一) 革命歌曲 | 第58-60页 |
(二) 革命标语 | 第60-61页 |
(三) 文艺演出和新剧团 | 第61-62页 |
(四) 报刊 | 第62-63页 |
(五) 学校与培训班 | 第63-68页 |
三、鄂豫皖苏区文化动员的来源、特征及其原因 | 第68-76页 |
(一) 鄂豫皖苏区文化动员的来源 | 第68页 |
(二) 鄂豫皖苏区文化动员的特征评析 | 第68-71页 |
(三) 文化动员的实际效果及形成的原因 | 第71-76页 |
四、小结 | 第76-77页 |
第三章 鄂豫皖苏区意识形态的建构 | 第77-108页 |
一、基层传统意识形态的解构与新的意识形态兴起 | 第78-83页 |
(一) 基层传统意识形态解构的时空背景 | 第79-82页 |
(二) 新的意识形态兴起——马列主义的被接受 | 第82-83页 |
二、鄂豫皖苏区意识形态的建构及内容分析 | 第83-103页 |
(一) 关键观念的选择 | 第83-84页 |
(二) 观念的诠释及其现实意义 | 第84-93页 |
(三) 关键观念的灌输者及主要内容 | 第93-103页 |
三、传统文化与苏区革命文化之关系分析 | 第103-106页 |
(一) 苏区革命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| 第103页 |
(二) 苏区革命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| 第103-104页 |
(三) 二者之间的关系分析 | 第104-106页 |
四、小结 | 第106-108页 |
第四章 鄂豫皖苏区文化动员与意识形态建构的作用及其影响 | 第108-135页 |
一、不同时期鄂豫皖苏区民众对革命的认知 | 第108-116页 |
(一) 苏区时期各方的认知(1927-1934) | 第108-115页 |
(二) 游击战争时期的情况(1934-1937) | 第115-116页 |
二、国民党方面的应对 | 第116-129页 |
(一) 国民党的“军事进剿” | 第117-122页 |
(二) 国民党方面对原有苏区的反拨 | 第122-129页 |
三、对抗日、解放战争及解放初时期鄂豫皖边区的影响 | 第129-134页 |
(一) 对抗日战争时期鄂豫边区的影响 | 第129-132页 |
(二) 对解放战争前后鄂豫边区的影响 | 第132-134页 |
四、小结 | 第134-135页 |
第五章 鄂豫皖苏区文化动员与意识形态建构的经验教训 | 第135-149页 |
一、鄂豫皖苏区文化动员与意识形态建构的经验 | 第135-142页 |
(一) 个人社会身份的重塑 | 第136-138页 |
(二) 构建革命文化的认同 | 第138-140页 |
(三) 塑造政权认同和灌输革命理念 | 第140-142页 |
二、鄂豫皖苏区文化动员与意识形态建构的教训 | 第142-148页 |
(一) 对于意识形态建构的重视不够 | 第142-143页 |
(二) 对知识分子的清洗直接影响了意识形态的建构 | 第143-145页 |
(三) 未真正的重视提升全党的政治觉悟 | 第145-146页 |
(四) 未能制订合理宣传意识形态的策略 | 第146-148页 |
三、小结 | 第148-1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9-165页 |
致谢 | 第165页 |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由于篇幅所限,此处不能完全刊载论文全部内容,如需完整论文内容,请点击下面链接去下载全篇论文的完整文档!